時間:2023-05-16人氣:作者:百科知識網
潑水節這一習俗是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,它是以上民族水文化、音樂舞蹈文化、飲食文化、服飾文化以及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,也是研究以上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,那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呢?它是每年的幾月幾號,趕快來了解下吧!
本文目錄
1、潑水節是幾月幾日
3、潑水節吃什么
潑水節是每年公歷4月13~15日之間,節日會舉辦3~4天的時間,潑水節是傣族、泰語民族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,起源于印度,在公元12世紀傳入了中國云南傣族,潑水節第一日為“麥日”,第二日為“惱日”,第三日為“麥帕雅晚瑪”。
潑水節在每年公歷4月13~15日之間,節日會持續3~4天的時間,潑水節是傣族、泰語民族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,起源于印度,也是古婆羅門的一種儀式,后來其文化與儀式被佛教所吸收,在公元12世紀直至13世紀傳入中國云南傣族。
隨著佛教對于云南傣族地區影響力不斷加深,導致潑水節成為了她們民族的一種傳統習俗,一直延續至今,潑水節來臨之際,傣族人會忙著殺雞、殺豬、做年糕以及釀酒。
潑水節第一日為“麥日”,于農歷的除夕相似,當日人們會收拾屋子,打掃衛生,準備年飯、放高升以及文藝表演等各種活動,第二日為“惱日”,通過潑水的活動,紀念為民除害的天女,第三日為“麥帕雅晚瑪”,也是傣歷的元旦。
潑水節是傣族、阿昌族、布朗族、佤族、德昂族以及一些泰語民族的傳統節日。在潑水節這一天,她們都會用清水互相潑灑對方,以祈求洗去一年的不順。而潑水節其實是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,對于了解少數民族特征有著重要的作用。
潑水節是傣族、阿昌族、布朗族、佤族、德昂族以及一些泰語民族的傳統節日。潑水節也被叫做“浴佛節”或“楞賀尚罕”,在潑水節這一天,上述民族的人都會用清水互相潑灑對方,主要是為了祈求洗去一年的不順。
潑水節這一習俗是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,它是以上民族水文化、音樂舞蹈文化、飲食文化、服飾文化以及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,也是研究以上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,有助于人民了解上述民族的特性。
相傳潑水節起源于公元5世紀的波斯,當時的潑水節被稱為“潑寒胡戲”或“乞寒胡戲”,之后波斯的“潑寒胡戲”經過印度傳入緬甸、泰國以及我國云南地區,這一民族習俗便被流傳下來。
潑水節吃豪諾索、香茅草烤雞肉、酸筍煮魚、葉包蒸豬肉等傳統節日食品,其中豪諾索是傣族潑水節食品,也是傣族年節家家必備食物。實際就是年糕的一種,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,在節日里食用。
香茅草,為多年生草本,最重要的熱帶香料作物。傣族常用香茅草的嫩芽和小葉作香料烹制菜肴,其中最有名的就是“香茅草烤雞”。色澤金紅,鮮香酥脆,滋嫩爽口,享譽春城。
酸筍煮魚是云南傣族名菜,清新的筍子經過研制,自有特殊的酸味,用來煮魚。掩蓋魚的腥味同時又有清筍的香味及酸味,云南人特別愛吃。
葉包蒸豬肉:景洪市傣族的風味食品豐富多彩,尤其是葉包蒸豬肉特別出名,是當地的特色菜。